I have been waiting so long for him to write about Kampung Buah Pala. Finally he did. Bravo.
2009-07-05 18:20
檳城豆蔻村的風波,是典型的城市發展矛盾;但是,如果不小心處理,就會演變成種族課題。
在這個小村子,乃至於印裔社會,已經在傳言:“華人的州政府,配合馬來人發展商,搶奪印度人的土地。”
當然是無稽之談,不過,這種簡單又煽情的邏輯,卻很容易煽動人心。
豆蔻山歷史悠久。150年前,英國東印度公司引進印度勞工,就在當地設立村莊。居民是園丘工人,也飼養牛羊。
從文化角度,這是印裔移民社會的縮影,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。
然而,和其它地方一樣,時代發展的腳步,也來到這裡。在前州政府時期,批准發展商在這裡興建公寓;但遭到居民和印裔團體所反對。
當時在野的民主行動黨,力挺居民,聲援保留這個小村子。
承諾的最困難部份,就是如何去實踐;或許,行動黨當初作出承諾時,根本沒有考慮到實踐的部份。
月前,發展商取得庭令,拆屋神手到村子時,爭議爆發了。
興都權益組織介入事件,使問題更加僵化。
興權會或許有它本身的議程。
它的精神領袖,烏達耶古瑪,近期內就要成立政黨。
烏達耶原本就精於操作課題,激發情緒,這個時候,他抓到豆蔻村的矛盾,正好可以擦亮新黨的招牌,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又何樂而不為!
它發動抗議,要州政府徵用土地,賠償從發展商,拿回豆蔻村,滿足居民願望。
這幾乎是強人所難;首席部長林冠英說,這麼做的話,就是要州政府破產。
林冠英的反建議,讓聯邦政府來徵用賠償,因為這是前任州政府留下的手尾。
可想而知,聯邦政府會回話:“這關我甚麼事!”
林冠英最終還是必須面對現實,找出一個可行方案;否則,就得面對印裔社群的反擊。
要解決爭議,先得避免課題種族化,而從發展角度、居民權益,以及文化保存三個層面,來擬出一個平衡的方案。
譬如,在尊重發展商的法律地位之下,給予居民合理的賠償,並在當地建立文物紀念遺址;或者,是可以獲得各方接受的做法。
星洲日報/馬荷加尼‧作者:鄭丁賢(星洲日報副總編輯)‧2009.07.05